谈读书
一般来说,读书有两类:一类是“微风吹水”,一阵微风可能使湖水发生波动但波动力度往往有限,只能引起表面的变化,不能发生深度的影响。这一类读书非常泛,但对每一类的主题了解不深;另一类是“投石击水”,就是往湖里投一块石子,石子击水的时候往往会以石子为中心,荡起一轮轮涟漪。它的面不够广泛,却有深度。读书可能局限在某人狭小的主题内,却深入去探究它的相关内容。前者有“一米宽,一尺深”,后者为“一尺宽,一米深”。对比自己读书,就存在一些困惑。比如有些文章几个月前看过,当时可能有些印象,也认同作者的观点。但是时间过去之后,它就被遗忘在大脑的某个角落,当我再次看到同一篇文章的时候,却会觉得是完全新的东西,也就是说我把曾经在书本里得到的东西又完完全全地还给了书本,实际上,对我个人修养的提高,并未起作用。
妈妈常常告诉我,读文章不能简单地只会迎合作者的观点,而是要与作者对话,批判地去读,这应该属于上面说的第二类。只有进过了加工的知识,才是人所可得的知识。是的,只有经过思考过、提出问题,并不断地寻求出答案,在此种情况下获得的知识才会深深刻入自己的大脑,受益终生。我认为最好的读书应是如此:养成独立的思考习惯,对书中知识加以思忖,如此记忆深刻!
然而,书中之物不能全信,尽信书不如无书。但是也要善于吸纳书中的精华,如果完全不信,又何必去读书呢?!读书不能只满足于背的滚瓜烂熟,那样就完全背离了读书的轨道!这样的知识进入大脑,不会真正的消化吸收,记得在多页无用。书可以给人智慧,给人力量,教导人怎样为人处世,教人明是非、辨善恶,教人忠孝礼仪。但是重要的是得应用到生活中去!读书人应该有广大的胸怀,不能偏信一家之言,那样会把自己的思想束缚起来,变成井底之蛙。博览群书,多方汲取,明辨正误 ,如此,才能提高自己。
书中的道理是彼时彼地的至理名言,然而时代在变,有些至理名言可能会不合时宜。读书人应该善于审时度势,看看书中至理到底还符不符合时代大背景。读而善用的人,为官一般不会贪赃枉法,因为他们知廉耻、明善恶,有的还会遵循君子之道,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,这是书赐予的品格!
也许是从小养成的习惯,我爱读书,视书为挚友,通过读书我获得了很多乐趣。一本好书会提高人的修养,让人变的举止得体、谈笑有度。我读书的速度特别慢,花别人读两本书的时间我未免能读完一本,因为读书时,我是不肯放弃文中任何一个字的,害怕粗略的读会造成消化不良,或者是难得要领,不能得到其中的妙不可言之处。我想我读书的类别应该是投石击水“一尺宽,一米深“。刚识字没多少个时,姐姐就送给了我一本《安徒生通话》,从那之后,我每天如饥似渴地研究、品读,直至能将书中的故事全部能复讲一遍才肯放下。
现在,视野开阔了些,开始着眼于外国名著了,开拓精神领域的“殖民地”。有人对此不屑,觉得我崇拜海外文化,我知道事实并非如此。广泛涉猎,是开阔眼界的必须,中外兼知,才能放眼世界,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。
(非楼主原创) 莫非你被催眠了?
页:
[1]